剧情介绍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评论:

  • 卫俊辰 6小时前 :

    大小威的故事太过传奇,怎么拍都会好看。也因为家喻户晓,选取父亲做主角是一个很不错的点子,有新鲜感。

  • 己澎湃 0小时前 :

    属于上个十年电影作品了,剧本算不上差但也不够好,相比于摔爸有了一定的进步,还是落后于整个时代,毫无电影质感,最后只能祝史皇得奥斯卡好运吧

  • 彩怡 0小时前 :

    难以评价的父亲,毕竟天赋才是更多的决定了一个运动员的上限,如果不是两个女儿恰好有这样的天赋,她们的生活又该有多凄惨?更不用说私生活一塌糊涂,让人敬佩,又难以喜欢

  • 卫佳 3小时前 :

    5,美式主旋律质感,威尔史密斯唯一演的好的地方大概是那种中年男人的讨厌感。

  • 俊嘉 3小时前 :

    真是不错的电影。

  • 佘易槐 0小时前 :

    觉得男主的教育方式真的不咋地,之所以还能成功,完全是因为大小威天赋太逆天了。换句话说,要是大小威没有成功,那他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控制狂父亲。

  • 同飞兰 5小时前 :

    不喜欢这样的电影,看似另辟蹊径在讲一对世界冠军的父亲,一到运动比赛场面又开始开启大光圈奏响激昂曲。会因为自己欣赏的演员拿奖感到开心,也清楚奖项既然是由人选出来的自然避免不了同情票。想看看其他几部入围的电影之后,再去做Mr. Smith是不是实至名归的判断。再强调一遍,这是一部毫无创新,假高潮的体育题材电影。

  • 和盼巧 5小时前 :

    如果不是出身寒微,人是很难把生命能力集中到一点去爆发出来,没有多余的选择,才能迫使人全力以赴做绝一件事。但这片正能量、政治正确但说教都太“用力”了。给三颗星,差不多了,太用力这件事不怪演员,是大环境氛围的问题,使劲往“奥斯卡奖”上挤过去,这真的不太好,用力过猛了。

  • 呈楠 1小时前 :

    不管你们怎么看,这部电影我给4星,为了理查德的爱,以及因爱而事无巨细的教育:

  • 上官雅可 9小时前 :

    这位理查德的成功真的是侥幸

  • 夏白秋 8小时前 :

    三星半、一板一眼傳記片、還有點溫吞、平時不看網球、單看電影來說、美國虎爸、嗨、頂級運動員沒天賦鬼才信、可能這個世上有幾萬個這樣的家庭最終成功的只有這一家、沒錢就認真搞體育是一條出路、而且是商業化很好的項目、要培養小孩爸媽是真的要花功夫、尤其是在黑人社區的家庭、(但是網球真的好貴的項目喔嗚嗚)說人家爹滿嘴跑火車暫且理解為一種營銷策略吧、(想起球爹了、)不過就是實在太強勢了、片尾的比賽錄像比前面正片要熱血、

  • 台幻翠 4小时前 :

    看到末尾,感觉有点乏力。这个国王从结果看是成功的,从过程看是偏执的。教育中缺少的儿童视角,是偏颇的。打网球真的很帅。

  • 彦依 6小时前 :

    美国虎爸 不过有目标且一直在努力前进的人值得尊重 史皇演的没话说啊 一掌拍出个影帝是玩笑啦

  • 戏皓轩 5小时前 :

    体育的意义在于时刻提醒人类,永远相信梦想,永远追逐胜利。

  • 及梓欣 4小时前 :

    故事流畅, 节奏稳定。 可贵之处是优良的家庭教育意识, 以及社会脱困意识的体现。 剧本其实非常平庸, 当然了, 运动传记都一个鸟样。 相比《摔跤吧,爸爸》《印度女孩》 对中国观众来说既缺少感官上的新颖, 又缺少土美土美的舞曲冲击, 相比《妈妈的神奇小子》, 又少了一份坎坷崎岖带来的感动... 整个观感平平无奇, 不痛不痒不牵强, 不出错=奥斯卡水平?

  • 彩文 5小时前 :

    该如何看待影片与现实的互文呢?如果观众相信“我爱你”是在撒狗粮,“浪费生命”是在反讽并鲜明地表达自我态度,“故事不需要引人入胜的情节”是创作观,那么,“我写不出来了,大概是江郎才尽吧”就也应该被视为夫子自道。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和他近年的持续高产也并不矛盾,更进一步说,因为独此一份,所以他拍得好或不好,也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 区迎南 2小时前 :

    剧作上明牌姿态:单线叙事、视角固定、顺时推进,贯彻个体化的小人物叙事和截面叙事的方法,以断念式叙事折映Richard的一生。剧作的自洽之处在于——时至今日,网球仍然是“贵族运动”,黑人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梦想还是不切实际。也因此,在励志意图和网球传记之外,究其根本仍是美国梦的价值塑造。

  • 接芳芳 7小时前 :

    更好的背景故事,基本雷同的情节设置,好莱坞拍出来就一股流水线的味道,不如摔爸,远甚。

  • 图门语蕊 2小时前 :

    拍片的水准很高,故事也讲的很走心,特别一颗星献给理查德,虽然很多人想他如此坚持都没有成功,但因为他的存在让更多人有信心坚持做自己!

  • 怡阳 5小时前 :

    当成体育明星的传记片看,会收获失望。影片的重点是刻画一位带有瑕疵、偏执而又自负、坚持的父亲。与《摔跤吧,爸爸》对看,都加入了阶层(肤色)差异带来的现实审视,这部更强调明星父母的心理变化和斗争。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