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佛雅丹 7小时前 :

    没有一声惨呼

  • 巫马天翰 9小时前 :

    穿越百年的地铁隧道,回到这1931年的柏林,感觉竟然毫无违和,疯狂的女人,昏暗的走廊,喧嚣的政治,自杀的尸体,绝望的女人,不灭的感情,溺亡的作家,这一切都在炫目的焰火中燃烧成了灰烬,焦虑伴随着浮躁,政治和文学,艺术与思想,没有人能粉碎这些除了最极端的毁灭,战争!

  • 卫泰然 3小时前 :

    布拉德死后 法比安打开遗书的信封 先看到一摞钱 手迟疑了

  • 季山菡 1小时前 :

    前一小时过于吸引我,以至于忽略后半部分的冗长与平庸。

  • 卫晴浩 1小时前 :

    9分吧。镜头语言丰富,视角切换得当,是一种艺术享受。作家的苦恼来源不是金钱,也不是灵感,更不是家庭,战争,主义,友谊,信任,责任,爱情,正义。而是在痛苦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作品改变世界。正如结局一样。。。

  • 施世韵 6小时前 :

    我的欣赏水平不足以看懂,我只想说:拍得什么东西,太琐碎

  • 旭璐 1小时前 :

    动乱前的艺术家生活,要钱没钱,要事业没事业,女朋友也跑路了,朋友也死了,社会正在变糟,最后外壳也失去了,艺术创作随火焰消逝。我看谁还没有代,都给我代!

  • 卫三泓 4小时前 :

    五分钟弃,受不了拿4:3当什么高级比例的装逼派,以及这拍得也太过意识流了,要发梦回家慢慢发,别拍出来.德式摇滚也都挺土的...掉渣那种土

  • 任梦影 3小时前 :

    3小时的片长,老电影的画幅比,勾勒出1930年代魏玛共和国青年男女们的颓废糜烂。

  • 上官睿敏 0小时前 :

    活着才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文艺青年总是无法和礼崩乐坏的时代共存,离去或许是最佳选择。相爱之人隔着玻璃吻别,但最终无法再次遇见意难平

  • 微生新知 1小时前 :

    一堂历史课。在恶魔眼中,生命只不过是一页页PPT中的kpi而已

  • 位兰娜 4小时前 :

    四月的华人看到这部电影,肯定不好受。电影里居然还出现了《进击的巨人》中的艾伦与猴子的屠杀与绝育之争。

  • 吴冰真 4小时前 :

    恐惧和仇恨的声音不能再高过思想和心灵的,人类尊严的时代即将到来。理性和权力不能兼有。

  • 刑诗霜 4小时前 :

    战前的柏林,一切都在逐渐崩溃,“体面、人道和正常的人”不再可以被向往。法比安没学会游泳,因此他不懂如何在时代中逃生。他自身难保,奈何却背着沉重的正直之天赋。也许,无论是像挚友那样自杀,还是像他那样悲剧英雄主义色彩的溺水身亡,突如其来的死亡,生命于青年时期戛然而止,对理想主义者来说都是善终。看到法比安的笔记被烧毁,感觉非常悲伤,随后是更多的笔记和书被销毁。青年法比安们,他们的爱、友情、理想、迷惘、痛苦,都被历史的洪流吞没,成为无人知晓的存在。

  • 卫濮瑞 0小时前 :

    什么样的国家才会让几个十几个人决定几百乃至几千万人的生死。

  • 文骞 2小时前 :

    万湖会议的会议纪要只有15页,但却决定了600万犹太人的命运。会议记录人阿道夫·艾希曼在二战后,逃到了阿根廷。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指示,必须把艾希曼带回以色列公开审判,“活的最好,死的也行”。摩萨德局长带着11个人亲赴阿根廷,有惊无险地将艾希曼“绑架”回了以色列。在3000多页的案情记录面前,艾希曼被判处有罪并被处以绞刑,算是给“万湖会议”划上了一个句号。

  • 彩枫 5小时前 :

    “你可以带我看看你的柏林,如果它仍然存在”。它完全不像这个时代拍出来的电影,好像一部纪实文学般展现了30年代的柏林,重现了魏玛共和国在享乐主义中走向灭亡。从该死的战争,摧垮的经济到,因理想和生活而遭背叛的爱情,挚友身亡于理想主义的幻灭,最终迎来无情而炙热的身心具焚的结局(救人却被当做淹死的鱼和nc焚烧的书)。“这世界容得下体面吗?”世间轮回,善无好报。法比安的问题似乎永远没有答案。

  • 归冬菱 7小时前 :

    2.法比安和妈妈默默给对方留了20马克 金钱没有变化善心是无法衡量的

  • 无嘉庆 0小时前 :

    ”爱是一种嗜好,要用身体表达。”

  • 弭明艳 2小时前 :

    75/100 几乎没有任何技法则是最大的技巧,极简而又纯粹的编排:一间屋子,一群纳粹领导,高浓度对白,充斥着愿景、公民法、为国奋斗等冠冕堂皇的话语,却讨论着如何清洗整个欧洲的犹太人。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