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
  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
  这不禁令人奇怪,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评论:

  • 库向南 6小时前 :

    反转就是叙述的诡计,开局一间房,反转都靠嘴。还是有些单薄,属于看过了就看过了,留不下一点印象和想法的片

  • 婧初 6小时前 :

    真真切切全凭演技拉住观众的注意力,但凡换个水平次一点的演员,这种假装严谨实则一意孤行的剧本早被各路大侠抓着往死里喷了。

  • 仉芙蓉 3小时前 :

    不会编剧的黑帮成员不是好裁缝。靠对话驱动的电影,真的有必要拍电影么?讨厌这种阴险狡诈老裁缝,英国黑帮迫害你,你搞芝加哥黑帮?

  • 嘉静 3小时前 :

    古早牛仔片的西装现代版——倒不是说新瓶装旧酒,叙事还是很流畅的,在一间屋子拍完一部电影,紧密衔接的转折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但怎么说呢——这种文本结构大概过于经典了,几乎可以套用在泛主题的任何故事中,没有特别惊艳却也能耐心消磨100分钟的闲暇时光——也是一种存在意义吧。// PS. 至少在绵延3年仍无望结束的疫情当下,这部已经是难得称得上“好看”的电影了。

  • 军山兰 0小时前 :

    英国演员真是充满惊喜

  • 少宛儿 9小时前 :

    普通影迷对于所谓「烧脑反转剧」最大的误区在于,错误将编导刻意的「上帝视角」作为主人公超人智商与设定的基础,「无巧不成书」在通俗剧本中已经造作得无以复加了。

  • 天翰 5小时前 :

    精彩、精巧、精妙的一部电影。所有的剧情都发生在一个小小的裁缝店里,时间仅仅是一个夜晚,却能展现出这么有趣的故事。首先是老裁缝随机应变和处变不惊的能力让人觉得他并不简单,随着剧情的推移,观众发现不仅他不简单,而且女接待员也不简单。一晚上的血雨腥风,其实都是空穴来风,而设计这场暴风雨的,居然还是这个普普通通的裁缝。抽丝剥茧,老裁缝通过三次自述,表明了三种不同的来历,他每一次都没有撒谎,但每一次恰到好处的闭嘴却给了听众完全不同的故事。整个故事如同裁缝精确的裁剪一样,逻辑和对白都恰如其分。特别是顺叙的故事当中有一小段“折叠”的部分,两分钟后的剧情提前叙述,再与本应顺叙的剧情穿插展示。两段剧情最后汇集到同一时间点,精妙到如同老裁缝把不同的布料缝制成一件完美的“套装”。

  • 张廖良工 4小时前 :

    质感不错,里朗斯老特务间谍了,尤其最后目露凶相。故事有惊喜但不大,几处所谓反转能猜到且铺垫得也不太够,用做衣服来类比计划有意思,永远做不出完美的作品

  • 卫镕宽 1小时前 :

    影帝咋演也不像北野武呀,老年那个特效太扯了,干啥不真找北野武呢?

  • 明好洁 5小时前 :

    就用复古的模式讲了个故弄玄虚的故事呗 场景很省钱 人员调度很方便 遇到喜欢这种形式的还会夸奖一声结构精巧 剧本很适合当作舞台剧演出呈现 但是有《死亡陷阱》珠玉在前 这部实在算不上精妙

  • 学夏兰 3小时前 :

    很喜欢单场景悬疑 但回想一下整件事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尤其是儿子打来那个救命电话 要没这茬美宝不就要寄了

  • 允冬梅 7小时前 :

    不得不说 确实厉害 全程在一个房间里面完成 参与的人不过10个 男主真是演技炸裂...又是一部国内无法过审的片子....

  • 悉海伦 3小时前 :

  • 亢思云 8小时前 :

    感觉没有那么的好,剧情张力不够,全程无高潮,本以为在他自曝自己是间谍会有爆发点,结果就真的像是开个玩笑……结束了这件事情

  • 华问梅 5小时前 :

    我说实话,很久没有一部电影看哭了……师傅死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兹山鱼谱》,那种师生情太让人肃然了……

  • 左丘初珍 5小时前 :

    《模仿游戏》编剧的导演处女作,发生封闭房间里的多重反转剧,充满舞台剧风格的野心之作。有点像西德尼·吕美特的《死亡计中计》。但可能因为设计感太强,惊喜和悬念都未能坚持到最后。如果导演不是花大部分心思于戏剧结构的设计,其实可以像开头一样,多拍一些主人公裁量衣服的情节。这种沉浸于手艺和细节之中的戏份,极富质感。有《魅影缝匠》的神韵。期待导演的小说《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早日搬上荧幕!

  • 呼若薇 6小时前 :

    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蔫的忽悠谑了,能把尖人忽悠嗫了,能把俩帮派过的挺好,我给他忽悠灭团了。

  • 宋清宁 7小时前 :

    不是被观众嘲笑,是逗观众笑。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师徒的羁绊太好哭了。年轻时渴望走红,身边有那么多人,到头来功成名就,却变得孑然一身。人生呐。

  • 仪香卉 0小时前 :

    小成本佳作,剧情工整多次反转BUG不明显,马克·里朗斯发挥出色。总结说就是各方面做的都不差,但也称不上最佳,尤其是几次为了反转而反转没有做好铺垫,显得非常生硬。最后就是这个译名,誓不低头到底什么鬼?直译又是什么鬼……

  • 千竹月 2小时前 :

    感觉又被豆瓣分数骗了。看这片子,让我不由得想起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致命魔术。都是我十分不喜欢的类型,故弄玄虚。用姜文的话说,就是卖大力丸的,抻练半天,啥东西没有,而且主角的三观都有严重的问题。原以为只有英国人才这么无聊,看了下导演居然是美国人。但喜欢诺兰的倒可以看看。真真不是我的菜。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